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文化創造力已經成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驅動力,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實踐證明,中國現代化進程是人民在生產生活中自覺地創新現代化模式的實踐過程,文化建設和文化創造力的激發要依靠人民群眾的自覺參與,要激發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和創造力,對新時代文化發展問題作出有針對性回應,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構與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人類的文化實踐是有目的性指向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的發展說到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在文化建設上,首先,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創造中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充分調動全體人民進行文化創新和文化創造的積極性。文化創新必須以人民的需要為中心目標,準確把握人民群眾對現代化文化生活的新要求,以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作為文化創造與創新的衡量標尺。其次,人民群眾是社會文化產品的最終享有者,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必須關注人民的精神需求,充滿人文關懷,從這一文化目的性出發不斷加強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產品的研究開發,才能使得文化產品與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一致,使得文化創新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目標相一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蘊含着文化均衡發展的價值訴求,要進一步完善城鄉文化服務體系,優化城鄉文化資源的配置,將文化創新成果同全民共享,真正做到文化事業發展以人民為中心,文化創造活力以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為主旨。

  凝聚中華民族文化價值認同。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前提是解決好文化認同問題。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是我們的存在之根,它決定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與思維方式,正是以這種文化傳統為底色,一個民族在接受現代新文化的同時必然也以本民族特有的理解方式對時代文化進行重新塑造。中華民族在其悠久的歷史發展中積澱了特有的文化品格:“和而不同”的交往理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念以及“大同社會”的政治理想對後世影響深遠。在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文化,則為中華民族注入了拼搏實幹的文化基因,“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大慶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紅色文化精神,正是革命精神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傳承和再現。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則反映了中國人民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形成的政治理念、社會導向和行為準則的統一,體現了個人的發展訴求同國家繁榮進步的統一。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只有對本民族文化傳統有着自覺認同,才能夠在文化交往碰撞之中有創新的根據。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文化創造提供價值引領。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為文化創新創造提供了方向指引。人的社會實踐是一種創造意義的目的性過程,文化的本質是以文化人。真正富有創造力的民族文化應當是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的。培育全民族的文化理想和信仰是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為深厚的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與我國現代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思想體系,只有自覺踐行才能夠實現人民文化觀念上的價值整合,構建共同的文化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了國家、民族和個人在價值目標上的統一,兼顧了三者的願望和追求,只有以此為價值遵循對人民文化觀進行價值整合,才能既實現人民的文化主體性,又兼顧了文化的社會效益。因此,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到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文化產品創作的全過程,切實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社會化,通過人文教化使得人們步入一個道德、情感和智慧相融合,個人價值實現與國家發展相一致的生活境界,進而為激發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倡導文化多樣性,營造良好的文化創新氛圍。多樣性是整個民族文化生存與發展的根基,只有堅守文化多樣性立場,文化世界才能“增值”,我們的世界才越來越充滿魅力。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要加強不同文化形態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學習與相互借鑒。隨着人類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廣度、深度的不斷拓展以及我國文化自信心的日益提升,文化多樣化發展的特點更為明顯。民族文化創新力的培育需要更加開放的環境和更加自由的思想空間,尤其是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時代環境下,不同文化生產主體有着不同的文化理念、文化追求,也有不同文化生產方式,只有堅持文化的多樣性,讓各種社會文化思潮進行有效的碰撞、交流與對話,才能有效激發出文化創造靈感,才能湧現出更優秀的社會文化產品,促進新時代文化的多樣化發展。隨着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長,必將催生全社會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生活,促進我國文化多樣化圖景的呈現,也只有這樣,文化相融、共生、互動、發展的趨勢才會真正形成。

  培育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健全文化創新的政策保障機制。隨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大門向世界打開,文化的交流和資本的湧入使得中國的文化市場獲得了快速的發展,然而文化的過度市場化也帶來了諸多社會問題。在當代,一些大眾文化產品呈現出平庸、浮躁、奢華的特點,感性文化的蔓延導致了文化的人文含量的流失,這會導致社會進步缺少恆久的動力。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規劃和政策,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在肯定市場機制推動和活躍文化創造作用的同時,要對大眾文化產品的感性化、同質化傾向所導致的文化價值失范保持清醒認識。在尊重文化市場規律的前提下,積極引領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注重加強對文化個性和獨創性的培育,建立健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產業體制機制,完善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的文化政策法規,夯實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制度環境。

  沒有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只有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在文化的物質形態、制度建設以及精神價值層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使全社會各類文化人才煥發創造激情、增強創造能力,使一切思想創建得到尊重、一切創造才華得到發揮、一切創造成果得到肯定,才能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

  (作者系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鄒廣文

??
【編輯:蘇亦瑜】 網站內容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其他文章推薦】

※帶你認識新竹殯葬公司生命禮儀流程!

住宅用火災警報器該怎麼挑選?

※代辦虛擬地址出租,幫你省下不必要的房租支出

金價查詢,黃金價格換算,高價回收服務

的佛號由來?

高價收購黃金推薦優質商家

※自由業者適合加入哪些職業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