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道五號雪山隧道內,一輛貨車以每小時42公里的龜速行駛,瞬間引爆後方車流回堵超過3公里。這起發生在週一上午通勤尖峰時段的事件,不僅讓趕著上班的民眾急得跳腳,更再度凸顯雪隧長期以來的低速車問題。根據高公局統計,雪隧內最低速限為70公里,但每逢假日或連續假期,總有駕駛人因不熟悉路況或刻意慢行,導致整體車速下降。當天上午7點30分,這輛貨車從宜蘭端進入隧道後便持續以低速行駛,後方車輛被迫減速,車龍一路延伸到頭城交流道。多位駕駛人氣憤表示,當時隧道內視線良好且無事故,貨車明顯違規卻未見取締。高公局監控中心雖發現車流異常,但由於隧道內未設置測速照相裝置,僅能透過廣播提醒加速,效果有限。這起事件在社群媒體發酵後,網友紛紛留言批評:「每次遇到龜速車都只能自認倒楣」、「應該裝設區間測速開罰」。事實上,雪隧通車15年來,龜速車問題始終無解,用路人期盼主管機關能拿出具體改善方案。
龜速車肇事風險更高
根據國道警察事故分析,雪隧內龜速行駛反而增加追撞風險。當車輛速度低於隧道設計標準時,後方駕駛容易因速度落差產生誤判,特別是在隧道光線變化區域。去年雪隧共發生48起追撞事故,其中31起與前車驟降速有關。專家指出,隧道內理想車流應維持時速70至80公里,過慢的車速會造成「波浪效應」,使後方車輛不斷煞車。雖然用路人常認為開慢車比較安全,但數據顯示龜速車的事故率是正常車速的1.8倍。高公局提醒,除最低速限限制外,車輛也應保持安全距離,遇龜速車可錄影檢舉。不過多數駕駛反映,隧道內行車記錄器畫面常因光線不足難以辨識車牌,導致檢舉成功率偏低。
取締困難的法規漏洞
現行《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3條雖規定高快速公路最低速限為60公里,但雪隧特殊環境使取締難度大增。隧道內目前僅有流量監測設備,缺乏主動式執法工具。警方表示,若要舉發龜速車,需由巡邏車現場測速或透過民眾提供清晰影像,實務上執行困難。更關鍵的是,法規未明確定義「龜速車」的取締標準,僅泛稱「行駛速度低於最低速限」,導致執法尺度不一。立法院曾提案要求增設隧道區間測速,卻因隱私爭議暫緩。高公局近期研擬修法,計畫將龜速車明確定義為「低於最低速限20公里以上」,並增設科技執法設備,但相關時程仍未確定。
用路人自救守則
面對雪隧龜速車問題,用路人可掌握三大自保原則。首先,進入隧道前預先選擇合適車道,內側車道通常車速較快。若發現前車明顯龜速,應盡早安全變換車道,避免近距離急煞。其次,開啟行車記錄器全程錄影,特別注意拍攝前車車牌與儀錶板時速,作為事後檢舉證據。最後,可善用1968App通報功能,即時回報龜速車位置,讓管理單位廣播提醒。高公局建議,遇龜速車時切勿閃燈或按喇叭逼車,以免觸犯危險駕駛罰則。目前雪隧每週平均接獲20件龜速車檢舉,成功舉發率約15%,主要關鍵在於影像證據完整性。用路人若能養成記錄習慣,將有助改善隧道行車品質。
【精選推薦文章】
查詢中壢殯葬公司合法立案名單一覽表
找尋禮儀社,專業禮儀師真誠用心服務!
聲寶服務站維修快速又放心,全台皆可即時派工
妥善安排親友往生禮儀葬儀社推薦
神明桌保養方式木材忌潮濕、陽光照射,如置窗旁應設窗簾
帶你了解桃園殯葬公司的送行者人生